佛、道 小典 (P-3)

 

      

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。道家經典經常用字,亦常見於觀宮之牌坊如:“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”,又“玄德深矣、遠矣”。意為“渺冥幽遠”,是對‘道’和‘德’的一種形容。《老子想爾注》:“玄,天也。古之仙士,能守信微妙,與天相通”。葛洪的《抱朴子,暢玄篇》:“玄者,自然之始祖,而萬物之大宗也。眇昧乎其深也,故稱微焉;綿邈乎其遠也,故稱妙焉。”。所以“玄”成為先天地而存在,產生萬物的根本。“玄”基本上與“道”相同,因此葛洪說:“夫玄道者,得之乎內,守之者外,用之者 神,忘之者器,此思玄道之要言也。”。隋唐學者將“玄”發展成為認識 體悟“至真大道”的一種精神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
玄之又玄:

“又玄”,“重玄”。(李榮《老子注序》),認為‘無’或‘有’都是偏執一邊,故要“非有非無”,“合于道中”。所以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。主張從心智認識上取消對立之剛與柔、動與靜,有與無、善與惡、是與非等,以達到“境智雙泯”,“能所都忘”的虛無境界。清靜經云;“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,人心好靜而慾牽之,常能遺其慾而心自靜,澄其心而神自清”。遣慾澄心也就是“有”、“無”雙遣,既不執着於物境之有無,又能與物境“常應”、“常靜”,達此界者常清靜,自入真道矣!--------(農夫按:類似現代電腦設計上的“快思邏輯”。“FUZZY LOGIC”的概念)。

 

玄德:

簡意為“幽渺深遠”之德。《老子》五十一章內云:“道生之,德蓄之”,“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”,意思是謂長養萬物而不自居功,不作主宰,任其自然,就是最深遠之德。《老子義疏》意為道者“利物忘功”,效法聖人,體悟真道,即為深遠之德。  

 

微妙: 道教教義名詞。法體幽玄即微,絕思議即妙之主義。

 

php hit cou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