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初二開衙 

 

 

 

     
禡牙與衙祭


禡(音罵)是古代軍中祭祀名稱。


禡牙是古代出兵行的祭旗禮,軍旗多是牙旗,所以稱為禡牙,亦即‘禡(祭)牙旗’ 簡稱禡牙。
而衙祭是古時官衙的朔、望(即初一日和十五日)祭祀。次日衙裡供事(各職員)分吃祭餘肉食及供奉品。及後,因為昔日沒有冷藏器具,但食品要在隔一夜後才派用,經常變壞,若然在即日分食,又因為當時也很多人守期齋(初一及十五茹素一天)不能享用,所以漸改為初二及十六日行衙祭,祭神與食用同日進行,不使食物浪費。相沿下來,約定俗成,逢初二、十六為衙祭期,民間工商業者也爭相仿效,一以展示生意地位,二以慰勞職工的努力工作。


若根據閩南地區的習俗,仍然稱為‘做衙’ ,這應是最古老的名稱。有些地區稱為,‘做牙或做禡’。而筆者老家的語言也屬於閩語系的一支,有些習俗也相似。一般鄉村民間習俗,每年只做年初二的‘開衙’ 及十二月十六日的‘尾衙’ 。只有廠商才每月‘做衙’二次。


俗語有謂「打牙祭」,則是借用詞語,與‘做衙’ 無關,但意義相仿,都是有餐豐富酒食。由於往時一般人習慣省用儉食,平常多以蔬菜為主,要隔若干時日或節慶才有較豐富的肉食。或有特別事情求別人相助、或答謝別人的幫助,斯時也,請客吃頓豐富些的飯餐,並聲稱必然有骨落地的美食,也叫做「打牙祭」一番。

 

php hit cou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