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誕--浴佛節 --- 四月初八日

 
 

 

 

    釋迦牟尼佛誕生,在「漢傳說法」是農曆四月初八日,佛誕也稱浴佛節。是佛教最大而又最重要的節日。因為已皈依佛門的佛教徒會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,以紀念佛陀誕生,所以又稱為「浴佛節」。

 

北傳佛教的藏傳佛教,浴佛節是西藏最大的節日,稱為「雪頓節」。主要活動是晒大佛像--即唐卡佛像。所以又稱晒佛節或藏戲節。整個節的內容為晒大佛、跳藏戲和過林卡三大活動。

 

在南傳佛教所奉的同是釋迦牟尼佛,祝賀佛誕是在四月八日。當日第一個重要儀式是為佛祖誕生時的童像淋浴香湯。一般是在佛殿或寺前露天淨地,設置一座小浴亭,內供釋迦牟尼佛出生後七天的小童像,站立在亭內的蓮花盆上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寓意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。當中的我是指世人的我,做事應作頂天立地正確而為。小亭旁設置用甘草和百花香草煮成的香湯(或稱甘草湯),側置小木杓,眾參加儀式的佛教僧侶以小杓盛水淋浴佛像及飲一點香湯,故此稱為「浴佛節」

在鄉間(中山沙溪),過四月八節(此乃當地佛誕的俗稱),在小村莊只有一般的拜祭儀式,特備慶祝節目則是舞柴龍,也有叫做舞木龍。記憶中柴龍身長約六尺,分為龍頭和龍尾兩段,由兩人為一組,一持龍頭,一持龍尾舞動。每次出遊不少於四條(組)龍。沿著本村街道,挨家逐戶的在門口恭喜祝賀一聲而過。尾隨的當然是鑼鼓喧天振聲威,但不收取費用或利事紅包,戶主也有燃放小爆竹(即當中沒有電光炮的那種叫小爆竹,避免傷及遊行者。)以增加氣紛。

 

當地賀誕最隆重的首推沙溪三村聯合舉辦的出會景大遊行。也稱為出高興遊行,三村是象角村、聖獅村、龍聚環村。由三村農會(相當於香港的鄉公所)聯合主辦,參加的有大金龍約十條,較小的有銀龍、柴龍和醒獅,此為男仕門的專責項目。而女子隊負責的有擔花籃約五十至六十擔、還有天女散花隊、腰鼓舞隊、男女混合的秧歌舞隊。當然少不了龐大的鑼鼓、八音、西式大小鼓隊伍(腰鼓、西式鼓及秧歌舞多數由學校學生負責)。最特別的是有一頭彩鳳,但沒有飄色隊伍。動員人數有千多二千人。附近村落及遠至石岐市也很多人到來參觀,趁高興是也!(所以也叫出高興)。

 

食物方面當日很多是吃齋菜,也有一種別具特式的餅食,就是「欒茜餅」。欒茜是茜草的其中一種,可食用的須採集自田野間,生長期約由二月至四月。採摘回來後,洗淨搗碎混合米粉和小量糖,用餅模壓制成餅狀,蒸熟即可食用。回想當年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工作於福華街和福榮街,從事針織業的前輩,中山『老隆都』們,很多都會收到由鄉間親人託運﹙巡城馬、水貨客或鄉親來港。﹚寄來的欒茜餅。得餅也可稍慰思鄉之情。欒茜餅可解熱毒、清腸胃,更重要的是治療針織業工人的職業病,就是清走積存體內的紗毛。(聞說有部份隆都理髮師也喜歡這種餅食。)因此之故,欒茜餅亦成為中山隆都人的特制餅食,此乃時逢佳節倍思親,土餅奉慰異鄉人。另在同一時段,有同樣功能的中山特產餅食;「田艾餅」。制作方法也相同,但採摘田艾必須更小心,因為有另一種艾草生長於旱地園裏,叫做園艾,是不能食用的。顧名思義,田艾必須是長在稻田田基上,較為幼細的那種才可食用。因功能和欒茜餅相同,只是植物生長和可採摘期略較欒茜草為長。所以四月八後仍然常有田艾餅可食。

 

php hit counter